留学琐记
林 卿
2011年11月
自2005年7月由母校西安音乐学院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我经历了6年多的国外留学生涯。在努力求学精进期间,我不敢有丝毫懈怠,除了力求学有所成不断进步外,我还奋力拼搏参加了多次国际A级音乐比赛。每当回想起这6年欧洲求学和在国外参加比赛的经历,其中甘甜苦辣五味杂陈,如斟一杯陈年佳酿细品其味,入得口中令人唏嘘不已。这其中有痛苦、有惆怅、有茫然、有失落但也有喜悦和满足,更有收获。这一番经历也是我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将伴随我一生。
200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福建省艺术学校;同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修双簧管专业,师从赵保平教授。进院一个月后任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首席;2004年到香港参加亚洲青少年管乐专业组比赛获得第二名(第一名空缺);同年在西安音乐学院参加重奏比赛,获得第一名;2005年参加中国交响基金会比赛获得第二名;2005年4月(在西安大四期间)应四川音乐学院邀请在川音举办协奏曲音乐会,由川音交响乐团协奏,并在川音给学生们上了专家课,期间受到川音的院长及系主任邀请,他们热情的希望我毕业后能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由于我对母校西安音乐学院的热爱,和难舍难分的特殊感情,于7月毕业于母校后留校任教;同年以全额奖学金进入香港演艺学院管弦系,并直接进入演艺学院交响乐团任双簧管首席;进香港学院半个月应系主任Alan Cumberland(英)邀请,给演艺学院各管乐学生上课,主讲《管乐的气息》。
参加日本太平洋交响乐团及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经历
200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日本太平洋交响乐团(太平洋交响乐团在全世界设点面试,双簧管仅4个名额),在太平洋期间,正遇上维也纳爱乐乐团到日本演出,并在太平洋交响乐团挑选了我一人参加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出,当时的我,真是受宠若惊,不胜荣幸!因为当时的维也纳爱乐是只接纳奥地利本国人在团演奏,欧洲其它国家的演奏家都很难进团,更何况我是亚洲人,我也是第一个在维也纳爱乐乐团中演奏的中国人。与维也纳爱乐的演出之后,接受日本札幌交响乐团热情邀请,参加了札幌交响乐团的演出。
与柏林爱乐乐团首席的初次见面
2006年3月,我在香港学习的期间,正巧柏林爱乐乐团在亚洲巡演,最后一站在香港,香港演艺学院的姚桑琳老师就安排了他的两个学生跟柏林爱乐的双簧管首席阿尔布雷希特·梅耶(Albrecht Mayer)上了大师课,其中一人就是我。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演奏的是舒曼三首浪漫曲的第一首,听完我演奏后,梅耶先生很激动,他告诉在场的所有人:“他吹的太好了!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这么好的双簧管了!”之后他跟姚桑琳老师谈,他想推荐我去柏林爱乐的乐队学院里学习,他想亲自给我授课。因为在柏林爱乐的乐队学院里,都是吹二的专家授课,他说如果我愿意去,他承诺会亲自给我指导。对我将要在香港面临毕业的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我知道在柏林爱乐的乐队学院里学习会有很多的机会在柏林爱乐乐团中演奏,所以我当时就计划2007年去柏林面试。但是没有想到的是,2006年10月在日本的比赛中所发生的事情,改变了我的这个念头,也改变了我的一生……
日本Sony杯双簧管国际比赛经历
2006年10月,我参加在日本举行的国际双簧管大赛,进入决赛,获得演奏奖。此赛事共分4轮(加录音轮),在全世界参赛选手的录音当中挑选50人进入第一轮到日本参加比赛,14人进入2轮,6人进入决赛,此次比赛是第一次在国际A级音乐大赛里有中国人进入决赛并获奖。对于当时从没有去欧洲学习过的我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数,我不认识任何评委,不认识任何参赛选手,更不知道自己在国际大赛的舞台是怎样的水平。我只知道,评委里,有一个国际上最顶尖的双簧管大师,叫莫瑞斯·布格,和一个柏林爱乐乐团的前双簧管首席,叫薛林伯格。香港的姚桑琳老师也前往日本去观摩这次比赛,第一轮共比了三天,我是第二天早上的第一个,我没有听第一轮任何一个选手演奏,我只是告诉我自己:“林卿,吹好你自己,什么都不要管。”第一轮后,我对自己的演奏是很满意的,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我的满意并不代表我就能赢过别人啊,也不代表评委们会认可我啊,所以,等结果吧!到了第三天下午,最后一个参赛选手吹完了,终于到了出榜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焦虑,无数的问题在我脑海里穿过: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比赛,能进么?这么多外国人来比赛,感觉每个人都长得像专家,到底谁能进呢……过了一个小时,榜出来了,所有人过去看结果,我问姚老师:“出来了,去看吧?”他说:“我不去了,我紧张,你去吧……”我就倒了一杯冰水(组委会免费提供),一口干完!走!过去一看,出了14个人的名字,有我的名字,,由于我当时的英文还是很差的,这个榜我看的不是很明白,我就在想:“怎么才14人?这14人到底是进入下一轮还是被淘汰的?我是该高兴呢?还是该难过?”正在我看着榜发呆时,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说,请在榜上有名字的参赛选手,到大厅领取第二轮比赛的资料。听到这个,我才明白:哇!!!!!我进下一轮啦!!!!!对于我来说,进这一轮,最大的意义不是进入了14强,而是评委们对我的认可,也同时突破了中国没人进入过第二轮的历史。此时姚桑琳老师在离我20米左右的地方观望,我对他举了一个大拇指,告诉他我进了,我看着他,只见他长长的出了一大口气,双手摸着胸口,感觉真是吓坏了…进入第二轮比赛时,姚老师由于在香港有音乐会,离开了日本,我一人孤军奋战,第二轮共赛两天,我又是第二天早上的第一个,上台前,我又告诉我自己:林卿,你已经在第二轮了,第二轮的人都已经是绝对的顶尖高手,即使输了也没有遗憾了,但是一定要努力做到最好!就这样,我上台了,我很用心的完成了所有我想要做的音乐,我很满意,我告诉我自己,我没有遗憾了,等结果吧。到了下午,最后一个人吹完了,所有人在大厅等了近2小时的结果,最终,结果出来了,所有人都去围观了,我一个人坐在一个小圆桌旁,又一口气喝完了一杯冰水,告诉我自己:看榜!从小圆桌到出榜的地方大概30米左右距离,这一路我都觉得非常漫长,脑中一片空白……当我走到榜前一看,六个人的名字,第四个:Lin Qing(林卿),林卿,你没有看错吧?我又看了一次,是Lin Qing,没错!哇!!我进决赛了!!!当时的心情简直是激动到不知道要说什么,也不知道在想什么,更不知道要做什么。几个日本的记者当时就围了过来:“恭喜你林卿!请问我们可以问一些问题吗?”我说:“可以”,我记得一个记者就问我:“我们看了你的简历,你似乎没有在欧洲学习过,请问是这样的吗?”我说:“是的,我只在中国学习,我之前在西安音乐学院学习,大学毕业之后去了香港”记者:“哇!那真是很不容易!请问你现在心情如何?”我握着拳头,告诉她:“我真的非常非常的激动!!!”
终于到了决赛了,我真的是没有任何遗憾了,我的生日是10月21号,我记得决赛是在10月22号,而10月21号是跟日本的交响乐团排练的日子。当时一个人在日本,排练前我就在想:虽然今天没有人能祝我生日快乐,但我知道今天的生日是我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一次!与乐团排完练后,我很高兴,因为乐团真的是非常非常好!排完后指挥问我:“请问你还有没有什么想跟我们说的?”我说:“没有了,你们的乐团非常好,让我更有动力回去练琴。”全团人都笑了,我也笑了。当我走出排练厅,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日本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在排练厅门外,整齐的站成了两排,他们齐声用英文为我演唱了我这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生日歌!当时的我能感觉到我的手在激动的发抖!这个生日我将永远难忘。决赛最后的结果,虽然我没有获得前三名,但是对于第一次参加A级国际比赛的我来说,已经是万分的不容易,当时的前三名都是日内瓦音乐学院莫瑞斯·布格先生的学生,虽然他是评委,但是我承认,非常的公平,前三名全都是具备了绝对的实力胜出,第一名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交响乐团的首席,第二名是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的首席,第三名虽然还在日内瓦学习,但是已经是日内瓦音乐学院的老师。当时他们的水平确确实实在我之上,我也输的心服口服,当时的我真的非常羡慕他们是莫瑞斯·布格先生子弟。颁奖结束后,评委和参赛选手有一个晚宴,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晚宴就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让我毫不犹豫的放弃了柏林爱乐的乐队学院。晚宴里,我见到了世界双簧管泰斗——莫瑞斯·布格先生,他手里拿了一个本子,是评委们人手一本的评语纪录,在他面前的是一条长队,全部都是这次比赛的参赛选手。由于比赛官方规定所有没有进入第二轮和决赛的参赛选手,可找一位评委进行交流,所以几乎所有的选手都选择了布格先生,我就坐在他的附近,想看看他怎样与选手们交流。正当他与一位法国的双簧管选手交流到一半时,一件出乎我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看到了坐在附近的我,就暂时打断了与那位法国选手的交流,微笑着朝我走来。我当时有些惊慌失措,立刻站起来,跟他握了握手,零距离面对这样的世界顶级大师,我仿佛感觉到了他身上的一股霸气!布格先生问我:“林先生,你好!恭喜你得到了这个优秀奖,你对此满意吗?”我说:“我非常满意!”他又问:“你的简历里我看到了,你刚在香港毕业了,你也是西安音乐学院的老师,那你现在有什么计划?想在中国工作?”我就告诉了布格先生我的想法:“我想出国留学。”他说:“那你有没有兴趣到日内瓦来跟我学习呢?”我当时感觉到我的左耳忽然耳鸣,他的话中象有一股气流冲进了我的耳中,我激动地握着布格先生的手说:“布格先生,我做梦都没有想过我有机会能跟您学!这是我的荣幸!”他哈哈大笑起来,告诉我:“很好,明年5月份,到日内瓦来参加考试,考试并不是我一个人打分,但是我相信以你的水平,你可以通过的,虽然你现在的水平暂时还比不上我教出来的一些最优秀的学生,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愿意来,我会帮助你达到一个国际顶尖的水平,通过这三轮的比赛,我已经对你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你能相信我,我会帮助你。”当他说到他教出来的学生,我的第一反应,他的学生在欧洲十大交响乐团里,除了维也纳爱乐乐团之外,其他九大交响乐团的首席不都是他的学生么?因为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是古乐器,不是他的系统。全世界最顶尖的双簧管大师都是他的学生,我绝对要把握住这个机会!我毫不犹豫的就放弃了柏林爱乐的乐队学院,全身心的投入日内瓦音乐学院的考学。
考学瑞士日内瓦高等国立音乐学院
2007年五月,我前往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参加入学考试,争做莫瑞斯·布格(Maurice Bourgue)教授的学生,到了考场才知道,布格先生之前是法国巴黎高等国立音乐学院的大牌教授,由于他到了日内瓦音乐学院任教,所以全世界的顶尖高手都从投考巴黎转移到了投考日内瓦,考试的学生人山人海,比日本比赛第一轮的参赛选手都多,有些都已经在很著名的交响乐团工作。然而,名额只有两名,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我的确十分荣幸,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莫瑞斯·布格先生唯一的一位中国学生,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幸,也是中国人的骄傲,西安音乐学院的骄傲!在四年跟随布格先生学习的过程当中,他改变了我的一切,无论从演奏上,还是思想上,都有了极大的改观,布格先生不但在演奏和教学上是世界一流的大师,在哲学方面也是非常有修养,他帮助我改变了对世界的认识,对音乐的理解,对自己的认知。在我跟随布格先生学习第四年时,我参加了日内瓦的国际比赛,布格先生在比赛所需的参赛选手的教授推荐信里为我写到:“Qing Lin, he is one of the best oboist from my students!”就是说:林卿,他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对我来说,受到他这么肯定的认可,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在瑞士日内瓦留学期间,我积极参加国际各大A级比赛,并与许多国际知名交响乐团及指挥家合作,同时录制了上百首双簧管独奏作品。并在许多知名院校举办大师班及公开课。
与英国作曲大师保罗·帕德森(Paul Patterson)先生的会面
2008年4月赴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音乐会的其中一首作品,我挑选了英国三大作曲家之一的保罗·帕德森(Paul Patterson)教授于1980年所创作的《对话》(Duologue),由于这部作品需要超高的技巧,帕德森先生亲自来看我排练,在交流过程当中得知,他在1980年完成这部作品时,由于所需技术含量太高,在当年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作品,因此他把之前要求200的速度降到了180,但实际上这个作品降低了速度后,效果也会跟随大幅度降低,他一直为此苦恼。排练时,他问我有没有可能速度超过180,如果可能尽量达到200,实际上我本身演奏这部作品就是在210的速度下进行的,因此我大胆跟他提出我可以演奏230的速度,并在他面前一遍轻松完成,干净清楚,做到了他所需要的所有音乐,并在音乐中融入了我自己所需要的音乐方向及风格性,当时的保罗·帕德森先生在排练厅里惊喜万分,他告诉我他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的演奏,实在是太完美了!他相信我的音乐会一定会非常轰动。果然不出他的所料,音乐会非常轰动,保罗·帕德森先生直接冲上了舞台,激动地抓着我的手对观众说:“他今天演奏我的这个作品,是我这一生中听到过的最好版本当中的最好版本!!我非常感谢他能为我的作品带来这么精彩的效果!”音乐会之后,我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双簧管教授邀请,给英皇的双簧管学生授专家课,受到学生们的青睐。回到瑞士后,我第一时间录制了这个作品的录音送给了保罗·帕德森先生留作纪念。
与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西蒙·拉特(Sir. Simon Rattle)先生的合作经历
2009年初,在瑞士HEMU组织的瑞士日内瓦和苏黎世乐团合并的乐团当中,我代表日内瓦音乐学院在团里担任双簧管首席,演奏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担任指挥的是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西蒙·拉特(Sir. Simon Rattle)先生。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中有大篇的双簧管独奏,在一次排练当中,我的一个独奏刚完,他忽然叫停,当着全团及众多听众的面对我说:“双簧管,你的声音非常的漂亮,你的音乐也非常的美,我非常喜欢你演奏!”说完又继续排练。当时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因为他排练从头到尾,除了我之外,没有夸奖过任何一个人,甚至任何一个声部。排练结束后,我在收拾乐器,我们学校的许多老师围过来跟我说:“噢上帝啊!你太为日内瓦音乐学院争光了!我们代表学校感谢你!”身为全团唯一的一个亚洲人,我感到无比的荣耀!此事件之后,我也在瑞士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在瑞士的许多乐团之间经常客串演出。
美国IDRS国际双簧管国际比赛
2009年4月我收到美国IDRS国际双簧协会的通知书,告知我入围了Gillet-Fox双簧管国际比赛的决赛,决赛共进入五人,7月份在伯明翰现场决赛。由于IDRS是全世界唯一的国际双簧协会,因此此赛事对双簧管界来说,是最顶峰的大赛之一,欧美很多著名双簧管大师都是出名于这个比赛,哪怕只要进入决赛,都是十分不容易的。在此次比赛中,我获得了第三名,虽然这个名次对我来说并不是非常的理想,因为前两名在实力上并不完全在我之上,但是他们已经是大乐团的首席,英国人比较看重乐团工作,但是我已经在台上充分的展现了我所具备的实力,我也受到了台下观众的一致认可,包括上海音乐学院的孙铭红教授,和香港演艺学院的姚桑琳老师都前往伯明翰观看了我的现场比赛,他们都认为我一定是获得第一名。
日内瓦国际比赛
2010年9月,我参加了日内瓦的国际比赛,也是国际最大的比赛之一,距上次双簧管比赛相隔了12年。大赛共分4轮,我在此次比赛中进入了半决赛,在中国的管乐界里,曾经有一个单簧管选手进入过日内瓦国际比赛的二轮,之后再也没有其他选手进入过二轮。所以这也是唯一一次有中国选手进入半决赛。半决赛中我可以说,是相当的可惜,因为我在战术上出现了失误。半决赛要演奏三个作品,其中一个作品是自选曲目,我选择了保罗·帕德森先生的《对话》,比赛时评委人手一份乐谱,由于乐谱上标注的演奏速度是180,而我演奏了220左右的速度,因此评委认为我是有意在炫技而给我扣了分数。赛后组委会安排选手与评委见面交谈,我见了所有的评委,所有的评委都认为我非常可惜,但是他们也都不知道这个速度要求其实是作曲家本人的意愿,乐谱只是由于1980年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作品后可以降低的速度。评委里有一个德国著名双簧管大师叫Ingo Goritzki,他给我看了他手上的分数,并告诉我:“在第一轮里,你演奏的法国巴洛克作品Couperin组曲,是所有人里演奏的最好的,我毫不犹豫的给你打了满分,10分!你吹的太精彩了!我知道对于亚洲人来说,演奏西方的巴洛克作品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我的太太也是韩国人,也曾经是我的学生,我很了解亚洲,但是你这次在台上吹Couperin时,我感觉就是一个亚洲人站在台上教我们欧洲人怎么吹我们欧洲的巴洛克音乐,你的处理的音乐太美了,非常细致,我们所有评委都被你打动了!另外还有两个评委也给你打了满分,你在第一轮所有参赛选手里是唯一一个有评委打满分的,而且你在第一轮是所有人最高分。半决赛如果你不吹那么快,你只要慢一点点,哪怕是200的速度,你都一定可以进入决赛,一般决赛我们只给三个名额,进的人都会有奖,由于你本来也是可以进入决赛的,但是由于你的战术失误,当然我们也不知道Patterson先生想要更快的速度,所以我们扣了你的分数,非常可惜,我们最终决定只给两个人进入决赛,我们也探讨了很久你的问题,但是我们需要公正,分数没有达到,就是不能进。比赛非常的严格,也非常的残酷,非常抱歉!”听了他的话后,我真的觉得非常可惜,但是我也觉得很欣慰,至少我也得到了评委的认可,每一个评委都对我的能力刮目相看,更让我高兴的是身为一个中国人,一个西安音乐学院的成员,我用我的音乐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虽然在台上演奏时,我并不知道……我以为只是打动了我自己……
在莫瑞斯·布格先生班上的学习
众所周知,布格先生是双簧管界的泰斗,他赢得了全世界所有A级比赛的第一名,包括慕尼黑,日内瓦,布拉格之春,布达佩斯……他也曾是巴黎高等国立音乐学院的教授及巴黎歌剧院的双簧管首席,并多年在巴黎高等国立音乐学院任教,真可谓道高望重。后期日内瓦高等国立音乐学院以超高薪聘请布格先生到日内瓦音乐学院任教,此后,所有的双簧管高手都把报考巴黎音乐学院的目标转移到了报考日内瓦音乐学院。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院长曾亲口跟我说过:我们真的非常有幸能够请到布格先生来到我们学校,他为我们学校带来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双簧管演奏家们,他班上的水平真的在全世界是最顶尖的。自然而然,布格先生也就成了日内瓦音乐学院的王牌教授,学院尽可能的满足他所需要的所有要求。在布格先生的课堂上,我们拥有学校专门为布格先生高薪聘请的钢琴家和羽管键琴家来给我们弹伴奏。由于布格先生住在巴黎,他每个月来两次日内瓦,每次连续两天的课,第一天跟钢琴,演奏古典时期之后的作品(包括交响乐团片段以及室内乐);第二天跟羽管键琴,演奏古典时期之前的作品。所有上课的作品,由我们自己挑选,但是所有的作品,只允许上一次课。也就是说,他不想说第二遍。同时也逼得我们必须要随时准备大量的作品。布格先生给学生上课是超乎常人的严厉:不能出错,不能有音准问题,绝对不能有节奏问题,他所讲的音乐,必须要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立刻做到,做不到,他就会大发雷霆!!那有的人就会想啊:“如果只把作品练熟,不要加太多音乐,音乐由他来给?”其实这对于布格先生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他会大声呵斥你:“你的音乐是零!!!”随后一顿痛骂……由于每次布格先生来上课时,都会有许多学院里各个不同专业,以及欧洲其它国家不同学校的双簧管学生过来听课,所以,每次上课台下都是坐满了人,每次上课都有伴奏,就像开音乐会一样,由于布格先生极其的严厉,所以给每个上课的学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在巨大的压力下,还必须要吹好,是相当有难度的,但是这对每个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磨练机会,正是经过这样严格的长期训练,当每次正式音乐会演奏时,我们其实已经完全排除了压力,只要用心做好我们所要做的音乐就好了。香港的姚桑琳老师曾经告诉我,布格先生在欧洲有一个绰号,叫“双簧管特种兵训练官,”因为他所收的学生,大多已经是已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演奏家,大乐团首席,大奖获得者,再经过布格先生的特殊指导和严格训练之后,都可拥有更大的飞跃。但是像这样的顶尖高手们,一般人是很难看到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布格总是能看到,不但帮我们理论分析问题所在,还为我们做及其精确的示范,布格先生现已72岁高龄,但在演奏双簧管的音色,技术,控制能力,以及体力上依然保持完美,在2011年10月28日,他的退休音乐会中,他一个人演奏了一场完美的长达3个小时的大型音乐会,在场人无不惊叹!
在我们看来,布格先生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同时也是一位极富学养的哲学家,他经常会跟我们谈及人生方面的问题,他告诉我们,音乐是从我们的大脑产生,我在教你们吹双簧管,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教你们怎样看问题,怎样认识自己,以及怎样面对世界。记得我上布格先生的第一节课,布格先生就问了我一个问题:“卿,你来这里跟我学,是想赚钱出名?还是想学习音乐?”其实我非常明白布格先生在问我什么,而且我扪心自问的告诉自己,我的答案很明确的就是一点,我告诉他:“学习音乐”。他说:“很好,其实以你现在的能力,你现在可以赚钱,可以出名,但是既然你来到这里,我的目标就是帮助提高你的自身能力,人生以及音乐的理念,所以,在我这里学习的期间,我希望你不要签约任何地方,因为你随时会失去我们上课的时间,你可以相信我,在跟我学习的这几年,我会给你很多你用钱买不来的知识,这些知识会伴随你一生。所以,你能答应我吗?”我非常坚定的回答:“没有问题!”
第一次上课,我真的非常紧张,因为在我之前的几个同学,都具有超高水准,但是布格先生完全不留情面,所有问题都是一针见血,从来不说任何人好,每个人演奏完他都可以指正每个人音乐方向问题,以及看到每个人的性格和想法,非常精确。当到我吹时,我拿起乐器,看看台下那么多人,真是非常紧张,我记得我当时吹的是舒曼的三首浪漫曲,由于紧张脑中真的是一片空白,只能感觉到钢琴伴奏弹的很好。一个乐章吹完后,我全身是汗,不是累的,是吓的。布格先生走到我面前:“卿,你下课后,你出门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我想了一下说:“往左。”他又问:“为什么?”我说:“我的包在左边,我要去拿我的包。”下面人都笑了,但是布格先生却没有笑,他很严肃的说:“很好,你包在左边,所以你选择了左边,这是你的选择和方向,但是你为什么学双簧管?”当我听到这个问题时,我真的愣住了,我心想,我说我热爱音乐吗?他肯定不是要这个答案。僵持了许久,各种平时觉得实际,现在感觉那么不实际的答案从我脑中闪过,我很小声告诉他:“对不起,我不知道……”他忽然大笑起来:“哈哈哈!很好,我要的就是这个答案,因为在你的音乐里,你确实不知道你要去哪里,也就表明了,你在音乐里都没有,在人生里怎么会有呢?音乐和人生观念都是来源于你的想法,你脑子里没有方向,自然音乐里就不会有。但是你放心,我们有很多的时间,我会帮助你去寻找你所需要的音乐和人生的方向,你相信我吗?”我非常高兴地回答他:“当然!我相信!”之后的四年学习过程当中,布格先生给了我巨大的帮助,每一节课的每一个作品,他都帮助我们精雕细琢,在一段旋律,每一个音,每一个和声,都帮我们分析,怎样去演奏和怎样去寻找,同时,还帮助我们寻找我们自己的性格,寻找我们自己所需要的音乐以及人生观。我这四年里,不光在演奏双簧管上有了巨大的飞跃,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在跟随布格先生学习的第四年时,有一次跟布格先生吃饭,我就问他:“布格先生,我现在回想之前我刚进到您的班里时,您帮我找出了我那么多问题,我当时一直觉得很奇怪,我有那么多问题,为什么您还要收我进来呢?”布格先生笑笑说:“记得在日本比赛我们第一次见面吗?那时你还没有跟我学,也没有来过欧洲,但是你已经拿到奖了,其实当时的你,已经有很高的演奏水平,我从你的演奏里,看到了你具有无比巨大的潜质和发展空间,我需要帮助他,否则我肯定会后悔。所以,我就来找你谈了。我来找你不是偶然,是必然。毫无保留地说,你现在的能力已经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你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你的成就也就是我的成就感。”我又问:“那其实以您的能力和教学方式,其实谁在您这里学都可以学出来吧?”他说:“并不是这样,我的知识并不是要给予所有人,而是给予最能接受的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配不上就不能打开,我并不是万能钥匙,但是你确实是适合我的一把锁。我也快退休了,我也希望有你们能够帮助我,把我授予你们的知识,综合你们自己的认识,继续保持到更遥远的将来。”听了布格先生这一番话,我深刻体会到布格先生的大志,我真的无比的感激他,我举起红酒杯,激动地说:“布格先生,我真的非常荣幸能够跟随您学习!我会尽我所能把您教给我们的所有知识,传播给我们的下一代!干杯!!”
布格先生已于今年7月份正式退休,我也于今年的7月份毕业于日内瓦音乐学院,并考入了洛桑高等国立音乐学院的独奏家文凭,师从让·路易斯·卡佩扎利先生(Mr. Jean Louis Capezzali)。新的人生,新的经历正在等待着我去体验。每个人都会问自己: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千变万化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我而言,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我们可以不停的去问: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将来会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人不能改变过去,也不能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去计划我们的将来,为我们的将来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只要我们拥有明确的目标,去为此而付出,无论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为目标所付出的经历,都将是非常精彩的!
